如同这个时代的成功学,通过物质高度,一切向上,宣扬着万众信奉的励志和野心。
说到新房子,78岁的夏国荣老人脸上扬着笑、眼里噙满了泪。2019年春节前夕,经过9个月奋战的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圆满完成33栋1865套住房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任务,7144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欢天喜地搬入县城新居。
同时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模式,以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行动,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校舍改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覆盖。截至8月15日,全市累计搬迁入住4.25万户17.8万人。8月13日,为表达感激之情,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蒙秀兵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送来了锦旗。扶贫队员到我家 温元庚 摄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农情调查 云鹏 摄扶贫照片 彭念敏 摄聚焦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坚决打赢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1935年,在昭通,扎西会议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100.61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转移就业65.86万人、转移就业率为 65.46%。——从特色经济看昭通脱贫攻坚驱动产业重构升级盛夏时节,行走在昭鲁坝子苹果主产区,60多万亩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果香沁人心脾。
在龙头企业引领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下,昭通农业生产正从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农业高歌猛进。(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德华摄)走进海拔高达2600多米的巧家县崇溪镇背风村乌金猪养殖基地,放眼望去,群山连绵、天高云阔、绿满山坡,数十头腿短腰圆、体型健壮的乌金猪在山坡草地上悠闲觅食。(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莫娟摄)盐津县落雁乡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一是无公害,二是富含硒。
状元米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获得双A富硒认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明摄)苹果种植规模突破60万亩,马铃薯规范化种植规模突破310万亩,竹产业基地建设450万亩,花椒种植130万亩……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昭通优势特色产业正焕发勃勃生机。
与西南林大联合建立筇竹科研基地、建立仿野生菌院士工作站。(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聂孝美摄)在脱攻坚做好产业发展这篇文章中,昭通不仅仅盯着传统优势大产业。全县已累计投入产业扶持发展资金5.05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3107户次。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昭通树立一步登顶意识,按照三个全覆盖的要求,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围绕做大做强、彰显特色、形成支撑的目标,坚持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明贵摄)瞄准中国苹果总产业塔尖上10%的目标定位,昭通坚持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实现此苹果非彼苹果的根本转变。背风村甲马石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荣钱介绍。出台竹产业扶持基金……一项项举措落地见效。(乌金猪 图片资料)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分别建起年出栏6万头、8万头的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示范小区让周边各村分房入住,统一管理、统一分红。
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盐津县牛寨乡新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绍彬格外兴奋。思谋求变 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贫困山区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昭通正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进行着一场革命。
昭通计划在昭阳、永善两县区种植 5 万亩示范基地,带动全市320多万亩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长期以来,传统、粗放、低效、单家独户的种植模式,导致这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资源优势与产业现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些老产业该如何做大做强?(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云摄)要借鉴云南烟草发展理念,以高度的组织化走出一条适合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来。
昭通连续举办了2018年昭通苹果展销会暨首届农民丰收节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云南贫困地区品牌农产品招商对接活动等活动。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 头领舞、高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马铃薯是昭通贫困群众参与度较高的产业,优势区种植户近 110万户406万人,占昭通农村人口的77.3%。为壮大背风村乌金猪养殖业,巧家县今年整合涉农资金510多万元作为集体经济入股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卡户+村集体经济模式,在背风村成立2个乌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占地面积达20 亩的养殖场。同时,将草莓种植大户全部吸收为合作社成员,合力发展草莓产业,带动马树社区、孔家营村、老箐村等地万亩草莓种植。(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云摄)昭通是世界上马铃薯生长最适宜区、世界天麻原产地、中国南方最大优质苹果基地、中国最大的筇竹基地,昭通金江花椒声名远播,还是冷凉蔬菜、白魔芋、半边红李子、猕猴桃的优质种植区域。
7月15日,记者在昭阳区靖安镇西魁梁子万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采访,听完介绍观看用无人机防治晚疫病的场景后,对马铃薯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科技水平赞叹不已。流转土地5万亩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建起10万吨有机肥厂,将猪粪经发酵后生产有机肥循环利用……随同巧家县副县长杨永玲翻山越岭采访,记者看到巧家药山脚下高寒贫困乡镇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如今,威信县电商+扶贫金 融+扶贫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广泛推行,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1 个,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 10 个,覆盖所有乡镇,优质农产品顺畅走出大山。山益宝公司研发和运用了26项专利,实现了国内省内多项技术创新和规模突破,提升了竹笋和天麻加工科技水平,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对竹笋和天麻全果利用,解决了天麻、竹笋无等级收购,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缺乏龙头带动是制约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绥江半边红李子北京销售受追捧成网红,永善脐橙远销广东,大关小黄瓜俏销市场、鲁甸冷凉蔬菜直供香港、巧家小碗红糖供不应求、大山包荞麦系列产品走俏日本市场……这些藏在乌蒙大山深处的优势小产业正在散发出独特的芳香,成为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 当家花旦。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家里的收入稳定。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这些耳熟能详的高原特色产业品牌,已成为昭通绿色食品牌的亮丽名片。2017年3月,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杨昌会选择了熟悉的水稻种植,成立盐津润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1065户4310人种植状元米。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昭通市长郭大进在代表通道上推销昭通苹果,昭通苹果一时成全国网红。
此外,海升苹果基地培育或引种的华硕、红蛇等优良品种,亩均收益达10万元以上,与传统的玉米、烤烟种植相比,亩产值是玉米850元的118倍,是烤烟3800元的26倍。来源:《云南日报》8月17日1、2版 记者 徐体义 谭晶纯 谢毅 乐志伟 蔡侯友 沈迅。
(通讯员 鲁帅摄)在昭通我们欣喜地看到,陕西海升、云南农垦、山益宝、滇龙科技、昭通绿健等诸多企业纷纷扎根昭通农村,带领群众一同掘金。2014年8月,经过多轮考察,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及出口商、国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升集团落户昭通,与昭阳区联合成立昭通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创新模式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用土地和劳动力参与公司入股分红,不出一分钱,公司出苗和技术,果子成熟后,公司全收购。今年,巧家整合资金2335万元集中打造万亩草莓基地,其中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近千万元、勤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1335.8万 元,在马树镇马树社区建设现代化草莓种植基地2000余亩,新建大棚1350个,厂房、生产用房3600平方米。
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苹果种植总面积可达100万亩、产量400万吨,预计种植环节实现产值65亿元。借助中科院科研力量,对昭通天麻、猕猴桃、竹子等产业加大研发力度。(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摄)海升集团昭通项目总经办主任蒋启波介绍,海升在昭通的苹果基地全部采用世界先进的砧木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建设了5万亩苹果示范园,成为全国最大单体连片矮砧密植高标准苹果种植基地。杨昌会高兴地说,在盐津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口帮扶城市中山市的推荐下,2018年的状元米行销广东、福建、上海等地。
牛寨乡因地制宜,突出抓好中药材、茶叶、林果、花卉苗木、玫瑰花、蔬菜、养殖,打造一村一品产 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2018 年,背风村乌金猪已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新建养殖场投入使用后,乌金猪年存栏量将增加4000余头,辐射带动周边村社800余户群众养殖乌金猪超过1万头。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聂孝美摄)威信县立足生态优势,聚焦贫困户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立好项、选对路,因地制宜选准脱贫致富产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到户产业扶持,采取贫困户将财政扶贫资金、土地、山林等资源入股合作社等方式,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竹子、魔芋、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猕猴桃、肉牛、生猪八大产业现将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奖委员会、纪律监察组、评奖办公室名单予以公布。
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由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公证。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3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19年8月16日进行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